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

欢迎广大农业科研院所和生物试剂公司与我刊合作广告事宜

联系人:刘文祥

咨询电话:0731-84693060

传真:0731-84691323

投稿与咨询邮箱:agrist@hunaas.cn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省农科院试验大楼湖南省农业信息与工程研究所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农业科学与技术》)编辑部(邮编 410125

访问量:117926

农业基础科学与方法

  • 风积砂非饱和水力参数研究(英文)

    程东会;王文科;李威;王会;

    利用负水柱方法测定了风积砂脱湿和吸湿2个过程的水分特征曲线,用Van Genuchten公式求出拟合参数值,得到非饱和渗透系数、比水容量等表征风积砂非饱和性质的参数。结果表明,风积砂吸湿水分特征曲线比脱湿过程存在较大的滞后性;比水容量最大值相差不大,但出现最大值时脱湿过程为30cmH2O,而吸湿过程为10cmH2O;脱湿的非饱和渗透系数远远大于吸湿过程,当吸力为70cmH2O时,渗透系数最大相差近4个数量级。

    2010年02期 v.11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1 ]
  • 一种简易分离藻类的方法(英文)

    王溪森;

    [目的]改进藻类分离方法。[方法]采自天然淡水水体,水样经孔径大小合适的细胞筛过滤,除去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得到天然培养液。该培养液的成分未变,适合藻类生长。用显微镜观察并估计水样中藻类密度(假如其密度过大,则可以用蒸馏水适当稀释),取适量水样接种到天然培养液中,用通气膜将瓶口封好,进行预培养。取微量经预培养的藻液,接种于藻类通用培养液中,进行再培养,直至分离出藻类。[结果]采用此方法从南宁一小型淡水水体中分离出12类藻(均粗分到属),其中蓝藻门5类(色球藻、微囊藻、蓝纤维藻、鱼腥藻、螺旋藻)、硅藻门1类(辐节藻)、绿藻门6类(衣藻、弓形藻、多芒藻、小球藻、纤维藻、栅列藻)。[结论]此法中所用的天然培养液,其营养成分没改变,更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与传统的稀释法相比,采用液体培养液直接培养分离,操作更简便,有利于运动性强藻类的分离。此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分离结果缺乏直观性。

    2010年02期 v.11 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0 ]
  • 磁场胁迫对绿豆叶片延迟发光的影响(英文)

    石朝晖;

    [目的]研究磁场胁迫对绿豆叶片延迟发光的影响。[方法]以绿豆叶片为试验材料,用BPCL型微弱发光测量仪测量超弱发光的变化,先测量本底和叶片的自身发光,再把叶片分别放入225和450mT磁场中处理10、20、30s后,分别测定其延迟发光曲线,连续测量3次,比较延迟发光曲线和总光子数与自身发光不同之处。每次测量时间为50s,间隔0.1s。试验在恒温17℃暗室的条件下进行,避免外界刺激温度和其他光源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叶片内部对磁场刺激的吸收有其自身的法则,一定的磁场强度和一定的处理时间能够激发绿豆叶片体内延迟发光,但超过一定的胁迫时间,就会减弱叶片体内超弱发光强度;在刺激前期随时间延长磁致发光明显,但超过一定时间限度后随时间推移磁致发光就会越来越弱。[结论]超弱发光的测定是在不影响体系内部环境、不破坏叶片组织结构情况下进行的,其规律性变化是体系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强弱的体现,是整个体系内部生理状态的整体体现,比体系内部某一部分或某一物质的变化更能反映衰老的过程。因此,超弱发光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性指标,从体系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上研究叶片的衰老过程,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生物物理方法来研究生物的生理功能作用及衰老机理。

    2010年02期 v.11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1 ]
  • 蚕蛹蛋白高效分解菌的分离筛选及部分酶学性质的研究(英文)

    孔军;涂国全;邝哲师;赵祥杰;叶明强;罗国庆;

    [目的]获得蚕蛹蛋白高效分解菌,探索其有关酶学性质。[方法]从腐败蚕蛹中采用稀释平板分离蛋白高效分解菌。先进行菌株的初筛:取采集的样品2g,分别加入装有LB培养基的摇瓶中,置摇床上180r/min,37℃培养4~5d。将发酵液稀释一定倍数,涂布法进行分离,根据酪素培养基中单菌落透明圈和菌落直径比值(H/C)大小,选取H/C比值较大的菌株进行复筛。将初筛得到的待测菌株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32℃摇床培养60h。发酵液离心(4000r/min,5min)后取上清,测定酶活力,并比较不同菌株发酵液蛋白酶pH、温度作用范围。对筛选出的菌株所产中性蛋白酶再进行pH值条件下酶活力稳定性测验,酶活力热稳定性试验,及不同金属离子对中性蛋白酶活力的影响试验。蚕蛹粉采用筛选出的菌株固体发酵后,于60℃烘箱烘干,测定其中小分子蛋白含量。[结果]经筛选得到1株产中性蛋白酶的KB细菌,在摇瓶发酵条件下其酶活达到589.08U/ml,发酵蚕蛹粉后中小分子蛋白含量达到15.09%,比未发酵的对照和实验室现用菌株发酵分别提高了95.72%和15.67%,这表明KB菌株在蚕蛹粉发酵中优于实验室现用菌株。KB菌株所产中性蛋白酶在pH值6.5~9.0条件较稳定,pH值8.0为其最适pH值,在pH值8.0、温度55℃条件下处理0~30min时的酶活较稳定,残余酶活力在90.0%以上。[结论]初步获得蚕蛹蛋白高效分解菌。

    2010年02期 v.11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76 ]
  • HpaG_(Xoo)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分析(英文)

    任秀艳;冯雪;侯志敏;张倩倩;

    [目的]分析HpaGXoo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为研究两者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ISREC(http://www.isrec.isb-sib.ch/software/SAPS_form.html)中提供的工具SAPS进行分子量、分子式、等电点、氨基酸所占比例、带电荷情况等参数的在线分析,并利用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提供的ProtParam(http://us.expasy.org/cgi-bin/protparam)程序进行氨基酸残基数目、组成、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理论等电点及平均可塑性、疏水性等参数的分析;利用NPSA(http://npsa-pbil.ibcp.fr)中的MLRC程序在线分析α-螺旋、无规则卷曲以及延伸链等的预测;利用TMHMM2.0Server(http://www.cbs.dtu.dk/services/TMHMM/)和TMpred(http://www.ch.embnet.org/software/TMPRED_form.html)2个软件同时对HpaGXoo蛋白序列的跨膜区域进行分析,用SignalP(http://www.cbs.dtu.dk/services/SignalP/)服务器预测HpaGXoo的信号肽;用PSORTWWWServer(http://psort.nibb.ac.jp/)中的PSORTPrediction工具进行细胞定位;利用网站Expasy(http://au.expasy.org/tools/)中SwissModel程序可同源建模,推测HpaGXoo蛋白的三维结构或用Phyre(前身3D-PSSM)(http://www.sbg.bio.ic.ac.uk/~phyre/)软件预测蛋白质三级结构;通过确定一些保守区域的氨基酸,预测蛋白质的功能。[结果]HpaGXoo蛋白由139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13726.7Da,理论等电点为4.07。该蛋白分子式为C569H896N174O212S5,酸性氨基酸残基总数(Asp+Glu)为10,碱性氨基酸残基总数(Arg+Lys)为3;疏水性的总平均值(GRAVY)为-0.553。HpaGXoo二级结构中,α-螺旋与无规则卷曲的数量与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4与105、24.46%与75.54%。可见,该蛋白富含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结构。HpaGXoo跨膜区域为零,且在跨膜区域中的氨基酸序列期望值为0.03331,该结果在大于18时才有跨膜区域,故该蛋白没有跨膜区域。HpaGXoo蛋白没有信号肽存在。HpaGXoo蛋白存在于细胞质中的可能性为21.4%,而在细菌壁膜间隙、外膜、内膜都无法确定是否有该蛋白的存在。HpaGXoo蛋白的二级结构中主要为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并且占相当比例,而无β-折叠存在。HpaGXoo蛋白分子量小,只有139个氨基酸残基,属于结构简单的蛋白,故推测其全蛋白可能就是一个功能结构域,或是一部分功能结构域。[结论]该研究为深入研究HpaG的分子结构及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2010年02期 v.11 12-1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3 ]
  • 1种新整体透明技术的研究(英文)

    洪亚平;李友军;仝克勤;张友福;韩赞平;

    [目的]研究1种新整体透明与制片技术。[方法]将酒精溶液保存的千金藤幼嫩种子和高粱新鲜的雌蕊与珠心分离出来后,用84消毒液溶液对其进行浸泡、透明,然后按照3种制片方法进行制片处理和封片。①将材料取出放在凹玻片的凹槽内,在材料表面滴上数滴84消毒液,封片后即可进行观察。②将幼嫩种子从84消毒液中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小称量瓶中浸泡数分钟,然后重新换上干净的清水进行浸泡。重复漂洗数次后,将幼嫩种子放入盛有栀子色素溶液的小称量瓶中浸泡染色。当幼嫩种子被染上较深颜色时,将其取出放在凹玻片的凹槽内,滴数滴清水或栀子色素溶液,封片后即可进行观察。③将材料取出放在凹玻片的凹槽内,在材料表面滴1至数滴无水乙醇和油镜油混合液(约100∶1),并将扩散到周围的白色液体用吸水纸吸去,待混合液挥发将尽,材料完全暴露在空气中时,再次滴上数滴无水乙醇和油镜油混合液。重复2~4次后,滴数滴上述混合液,封片后即可进行观察。若要制成永久制片,则在混合液挥发将尽时,在植物材料上滴数滴油镜油后封片。观察后,可长时间保存。[结果]在普通显微镜下不仅能观察到千金藤幼嫩种子中不同发育时期的球形胚和心型胚,还能观察到高粱雌蕊的特征、珠心表面的珠心突、胚囊和承珠盘;在荧光显微镜可观察到高粱株心的胚囊和承珠盘的荧光图像。[结论]使用84消毒液作为整体透明技术的透明剂,不仅能观察保存后颜色变深或新鲜的植物材料,还能简化制片过程、缩短制片时间。

    2010年02期 v.11 15-1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4 ]
  •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系统发生分析(英文)

    李凤梅;盖雪梅;

    [目的]对已知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编码蛋白的分子量、等电点、信号肽、结构域等进行分析。[方法]在NCBI中检索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下载相应的氨基酸序列。采用SMART软件预测结构域,用SingalP程序查找信号肽,用TMHMM程序搜寻预测跨膜区。多序列比对采用CLUSTALW程序。运用MEGA3.1软件,采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进化树。[结果]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A(Homo sapiens)、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M(H.sapiens)、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F(H.sapiens)、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Mus musculus)、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C(M.musculus)、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F(Rattus norvegicus)、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C(R.norvegicus)、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S(R.norvegicus)、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I(Zea mays)、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Brugia malayi)、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On-chocerca volvulus)和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Acanthocheilonema viteae)有信号肽,其余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基因没有信号肽,TMHMM程序搜寻结果显示,这些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都没有跨膜区,均为胞外蛋白。SMART软件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均含有1个高度保守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结构域。多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存在高度保守的QxVxG基序,意味着该基序可能对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抑制活性具有重要意义。系统进化分析可预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在进化过程中可能也是保守的。[结论]该研究可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抑制半胱氨酸蛋白酶的功能研究方面提供理论参考。

    2010年02期 v.11 31-3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3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4 ]
  • 缠绕植物手性的系统发育分析(英文)

    林恭华;慈海鑫;刘永安;苏建平;

    利用matK、rbcL与trnL基因,分析了中国薯蓣属植物缠绕手性的系统发生关系;利用matK基因,从大分类单元角度进一步分析了缠绕植物的系统特征。结果显示左、右旋缠绕植物物种存在显著的系统发育特征:matK数据中的右旋薯蓣聚成独立的进化枝与rbcL基因的分析共同支持右旋物种的单系性;rbcL和trnL的数据均较好地显示了右旋薯蓣的单系特征[除多毛叶薯蓣(D.decipiens)和甘薯(D.esculenta)外];在大分类单元上,缠绕植物手性性状则呈现出明显的多系特征。结果表明在中国区薯蓣属的分类中,手性特征是较可靠的性状特征,《中国植物志》薯蓣属章节直接将右旋物种归入周生翅组(sect.Enantiophyllum)较合理。但在世界范围上看,在小分类单元的薯蓣属内和薯蓣科及其他大分类单元内,手性特征都具有单独多次起源的性质,因此在执行分类时应当慎用这个性状。对于手性特征的起源问题,最新的观点倾向于否定南北半球物理差异相关的假说,但其结论的正确性有待商榷。结合地质事件研究薯蓣属等具有两种手性方向的小分类单元,以及构建突变体的方法,有助于最终解决植物手性的起源问题。

    2010年02期 v.11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8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9 ]

动物科学

  •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和猪圆环病毒Ⅱ型混合感染的鉴定及病原特性分析(英文)

    吴锦艳;田宏;尚佑军;王光祥;靳野;尹双辉;陈研;何建辉;刘湘涛;

    [目的]鉴定由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引发的猪疫病并进行病原特性分析。[方法]采集湖南湘潭(编号为HN/XT)发病猪的组织和脏器,进行DNA、RNA提取,然后进行PCR扩增、测序;同时采用细胞分离技术进行毒株的分离、鉴定。CSFV和PCV2的鉴定:间接免疫荧光法操作。PRRSV的鉴定:由于PRRSV可致Marc-145细胞发生病变,故可由细胞病变与否作出初步鉴定。[结果]测序分析结果表明,CSFV、PRRSV和PCV2与目前流行毒序列及GenBank下载序列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0%、94%和96%左右,可见该次猪病疫情至少是由CSFV、PRRSV和PCV23种病毒混合感染引起。[结论]该研究可对当前危害养猪业混合感染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净化控制提供数据。

    2010年02期 v.11 19-2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89 ]
  • A型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VP1的表达·纯化及活性检测(英文)

    李菁;林彤;高闪电;丛国正;独军政;邵军军;常惠芸;

    [目的]表达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VP1,并对其进行纯化和相关活性的检测。[方法]以A型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VP1重组质粒pGEM-VP1为模板,用特异性表达引物扩增其编码区,经酶切后与pGEX-4T-1、pPROExHTb等原核表达载体相连,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LysS表达菌株,经IPTG诱导表达,以实现VP1蛋白的表达,SDS-PAGE鉴定融合蛋白的表达并对2种载体重组菌进行超声裂解,取上清和沉淀电泳,用金属螯合亲合层析法对His-VP1进行纯化。[结果]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pPRO-VP1诱导后目的条带为33Ku,与预期结果相符;目的蛋白纯化后,在电泳图片上显示较为清晰的单一条带;His-VP1可与A型口蹄疫病毒豚鼠灭活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的反应。[结论]表达及纯化了具有高特异性的A型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VP1,为深入研究结构蛋白VP1在口蹄疫病毒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2010年02期 v.11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9 ]
  • 贺兰山东坡直翅目昆虫群落的边缘效应(英文)

    贺海明;杨贵军;何立荣;王新谱;

    [目的]探讨边缘效应对贺兰山东坡直翅目昆虫群落的影响。[方法]样带法采集取样,采捕过程中针对采捕的不同种类及生境中的具体情况,采用网捕法、徒手捕捉、诱捕法等。采集时将昆虫标本毒死后带回实验室,制作针插标本,根据相关文献专著鉴定并记录直翅目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并通过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群落相似性指标和多度值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斑翅蝗科、斑腿蝗科和癞蝗科个体数量分别占总数的42.65%、29.15%和12.76%,构成研究区域直翅目昆虫的优势类群。直翅目昆虫数量沿疏林草地、边缘和荒漠草地依次增加,边缘多样性高于疏林草地和荒漠草地内部,且边缘与疏林草地差异显著;无论是疏林草地还是荒漠草地,直翅目昆虫群落多样性都是随着距边缘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在疏林草地-荒漠草地过渡带出现了栖息地广布种、利用边缘的栖息地广布种、利用边缘的栖息地特异种和逃避边缘的栖息地特异种4种边缘反应类型。[结论]该研究可为直翅目昆虫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及保护生物学的发展提供数据和理论基础。

    2010年02期 v.11 113-116+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9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8 ]
  • 17种中草药对斑马鱼诱食效果的研究(英文)

    郭永军;白东清;闫珊珊;吴旋;宁博;吴文福;

    [目的]探讨17种中草药对斑马鱼的诱食效果。[方法]以100尾平均体长为3.5cm的斑马鱼为试验动物,选用肉桂、薄荷、丁香、黄连、黄柏、黄岑、八角、山萘、乌梅、枝子、诃子肉、苦参、虎杖、黄精、黄芪、连翘、酸枣红作为诱食剂进行3组诱食试验,分析不同中草药对斑马鱼的诱食效果。单方筛选试验:将17种中草药分别以2%的添加量加入到基础饵料中,用迷宫试验记录试验鱼进入诱鱼室和空白室的次数,以及试验鱼咬啄饵料球的次数。梯度试验:从单方试验中选出诱食效果较好的中草药进行梯度试验,浓度为0.5%、1.0%、1.5%、2.0%、2.5%、3.0%,不添加任何中草药作为对照组。两两组合试验:根据单方试验结果进行两两组合试验,中草药添加量各为1.0%。[结果]虎杖、八角、薄荷、黄芪、连翘、肉桂、黄连、酸枣红对斑马鱼的诱食效果显著;4种中草药梯度试验结果得出浓度2.0%虎杖、浓度1.0%薄荷、浓度2.0%八角、浓度3.0%黄芪对斑马鱼的诱食效果最好;两两混合试验中浓度1.0%虎杖和浓度1.0%八角混合物对斑马鱼的诱食效果最好。[结论]斑马鱼的诱食效果与中草药种类和浓度有关。

    2010年02期 v.11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93 ]
  • 3种淡水鱼血浆中游离磷脂的有效性测定(英文)

    闫书彩;李玉荣;韩旭东;高明;曹栋;李双安;

    [目的]检测鲤鱼、鲫鱼和鲶鱼3种淡水鱼血浆中游离磷脂的有无,为探索3种淡水鱼凝血现象的生理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加热兔脑磷脂凝血有效性试验检测加热磷脂的活性。以兔的PPP为基质血浆,用加热的鲤、鲫和鲶CFP为被检测血浆,混合后分别测定凝血时间,并测定其血浆中是否存在参与凝血的游离磷脂。将鲤、鲫和鲶CFP分别80℃加热20min,冷却至室温,再与兔的不同稀释倍数(血浆∶去离子水:1∶0,1∶1,1∶2,1∶3)的PPP混合,然后各混合血浆再加入0.05mol/LCaCl2(2∶1),测混合血浆凝固时间。以3种未加加热鱼的CFP和兔的PPP混合血浆复钙时间作为对照。[结果]各试验动物血浆加热磷脂的APTT平均值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磷脂在80℃加热20min后,其凝血功能并未发生变化。家兔PPP、加热后的鱼CFP-兔PPP混合血浆、正常鱼CFP-兔PPP混合血浆3个试验组的平均凝固时间,加热鱼CFP-兔PPP混合血浆凝固最慢,正常鱼CFP-兔PPP混合血浆凝固最快,家兔PPP凝固时间居中,不同稀释倍数的血浆复钙时间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鲤鱼、鲫鱼和鲶鱼的CFP中不含游离的磷脂,它们CFP在无磷脂存在的条件下也可以发生凝固。

    2010年02期 v.11 121-123+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4 ]

药用植物

  • 膜荚黄芪传粉昆虫的研究(英文)

    张建;杨发君;刘顺;郭爽;任跃英;

    [目的]研究膜荚黄芪传粉昆虫的种类及其传粉特点,为膜荚黄芪的育种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膜荚黄芪为研究对象,调查膜荚黄芪传粉昆虫的种类及访花行为。日活动规律观测在晴天进行,7:00~18:00每1h绕样地走1圈,约用时间3min,记录每一时间段出现在视野里的不同昆虫种类和数量。盛花期在样地于晴天7:00~18:00对每种传粉昆虫固定1头进行跟踪观测,用秒表记录其在花上停留时间。访花频率采用追踪法,尽可能连续记录其整个访花过程及时间。[结果]膜荚黄芪访花昆虫共有16种,其中红光熊蜂、明亮熊蜂、蜜蜂、狭带贝食蚜蝇和斑缘豆粉蝶为主要传粉昆虫;主要传粉昆虫的日活动规律出现单峰型、双峰型和直线型3种,活动高峰期有一定交错。在正常气候条件下,蜜蜂和食蚜蝇呈双峰活动规律,蜜蜂在7:30~11:00和13:30~15:00有高峰,食蚜蝇在早晨和傍晚有高峰;斑缘豆粉蝶在11:00~13:00出现1个活动高峰,为单峰型;红光熊蜂和明亮熊蜂在1d中的数量比较稳定,除了在1d中最热的一段时间,都可观察到它们的传粉活动,为直线型。红光熊蜂和明亮熊蜂的每小花停留时间相似,分别为(2.05±0.07)s和(2.57±0.05)s,蜜蜂的每小花停留时间为(3.78±0.13)s,食蚜蝇为(5.28±0.16)s,斑缘豆粉蝶的每小花停留时间最长,达(46.72±2.79)s。红光熊蜂访花频率最高,为11.4次/min,明亮熊蜂、蜜蜂、食蚜蝇的访花频率处于中间状态,分别为10.7、7.1、2.7次/min,斑缘豆粉蝶访花频率最低,为0.9次/min。昆虫的传粉频率与停留时间呈负相关关系。[结论]昆虫访花行为对植物与传粉者相互作用等方面产生直接影响,对理解植物多样性与生殖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02期 v.11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7 ]

植物生理·生化

  • 东乡野生稻耐冷性生理研究Ⅰ——不同生育期相关生理指标变化规律(英文)

    徐梅珍;刘晓;余丽琴;刘世强;曾黎明;陈蓉蓉;王义华;

    [目的]研究细胞内可溶性物质浓度、活性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对东乡野生稻耐寒性的生理影响。[方法]以东乡野生稻为材料,同时以2种普通栽培稻协青早B和农大288为对照,对比检测它们在各个生长时期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POD活性、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测定采用苯酚-浓硫酸比色定糖法;游离脯氨酸含量测定采用茚三酮显色法;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采用考马斯亮蓝法;过氧化物酶(POD)活力测定采用愈创木酚法;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采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法;MDA含量测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结果]在各个生长时期东乡野生稻叶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均维持在较高的浓度。这些可溶性物质含量的高低对于植物抗逆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可能通过提高或维持细胞质的溶质浓度,来达到增强植株抗性的目的;在冬季,东乡野生稻叶片中POD活性水平高,有效地清除叶片细胞中由低温激发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从而起到保护细胞的作用;而其CAT活性低温条件下明显降低,这可能与POD与CAT的结构和作用机理不同有关;叶片组织中丙二醛含量波动不大,较对照水稻品种高。[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东乡野生稻耐寒生理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2010年02期 v.11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24 ]
  • 小麦幼叶ROP GTPase提取方法的优化(英文)

    安旭亮;韩榕;

    所有RhoGTPase组成一个特殊的亚家族,命名为ROP GTPase,这个家族参与并调控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重组等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小麦ROPGTPase的高效纯化技术和手段是对其功能和性质等进行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并且这对小麦ROP GTPase关于信号转导以及F-actin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采用凝胶过滤层析和分辨率较高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PAGE)等技术对小麦的ROP蛋白进行了提取、纯化和鉴定。在小麦幼叶ROPGTPase的提取中,初期蛋白质样品使用硫酸铵进行盐析脱盐并去除杂质,在提高目的蛋白纯度的同时也去除了一部分非目的蛋白,缩小了蛋白质的分子量范围。获得的蛋白样品提取液加入SephadexG25进行浓缩,浓缩后的蛋白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纯度鉴定,测得蛋白质的纯度比较高,经凝胶过滤层析洗脱后利用SDS-PAGE电泳进行纯度鉴定,得到了较为清晰的电泳图谱,目的蛋白质的含量有所提高,并且可有效去除其他杂蛋白的干扰,为进一步对小麦ROP蛋白功能和性质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试验基础。

    2010年02期 v.11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2 ]
  • 小豆EMS诱变叶形突变体筛选及农艺性状分析(英文)

    佟星;赵波;金文林;曾潮武;刘红霞;吴宝美;濮绍京;万平;

    [目的]对EMS化学诱变小豆京农6号M3代材料进行筛选鉴定,以期获得有潜力、有价值的变异材料。[方法]利用浓度0.5%、0.9%、1.4%的EMS分别处理小豆京农6号12h和24h,对M3代叶形变异率、变异类型、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EMS诱变变异叶形突变体223份,占突变体群体总数的18.31%,类型丰富,产生了小密叶、肾形叶、剑叶、鸡爪叶、叶缺刻等叶形突变体。浓度0.9%EMS处理24h,其叶形变异类型最为丰富,且突变频率最高,其变异率分别为4.93%、10.31%、2.69%、8.07%、3.14%。当处理时间相同时,浓度0.9%EMS处理变异类型最丰富,同时表现出一定的高剂量抑制效应,总体表现为浓度0.9%>浓度0.5%>浓度1.4%;诱变时间不同时,处理时间越长,变异率越高,且变异类型也越丰富。综合叶形突变体农艺性状分析,各种突变类型总体表现为小叶>肾叶>叶缺刻>小密叶>剑叶>鸡爪叶。这表明小叶、肾叶突变体具有株高降低、紧凑直立、多分枝、多荚、单株产量高、百粒重高等优良性状。[结论]该研究筛选的突变体可为小豆育种及遗传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2010年02期 v.11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9 ]
  • 粳稻农艺性状对外源赤霉素敏感性的QTL定位研究(英文)

    付淑换;郭媛;刘健;徐奇;洪德林;

    [目的]定位粳稻农艺性状对外源赤霉素敏感性的QTL,为选育和改良高敏感性不育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粳稻秀水79与C堡及其杂交后代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260个株系为研究材料,研究其4个农艺性状对外源赤霉素处理的敏感性并对其QTL进行定位。敏感性用反应指数衡量,反应指数越大,敏感性越高。采用WinQTLCartographer2.5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在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的粳稻SSR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的17个连锁群上每隔2cm计算LOD值。采用排列组合1000次方法确定LOD阈值,以保证全基因组检测到的QTL犯Ⅰ类错误概率小于5%。当实际求得的LOD值大于LOD阈值时,就认为该区段存在1个QTL,其置信区间为LOD峰值向下1个LOD值单位区间。QTL命名遵循McCouch等规则。估算每个QTL的贡献率和加性效应。[结果]控制剑叶角度对赤霉素敏感性的QTL共有3个,分别位于第3、9、9染色体上,其贡献率分别为5.59%,13.00%和11.80%,增效等位基因分别来自秀水79,C堡和C堡;控制株高对赤霉素敏感性的QTL共有2个,分别位于第1和8染色体上,其贡献率分别为8.46%和10.97%,增效等位基因分别来自C堡和秀水79;控制第1节间长度对赤霉素敏感性的QTL只有1个,位于第3染色体上,其贡献率为0.05%,增效等位基因来自C堡;控制第2节间长度对赤霉素敏感性的QTL也只有1个,位于第1染色体上,其贡献率为7.34%,增效等位基因来自C堡。[结论]该研究结果对减少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外源赤霉素的使用量、节约制种成本、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02期 v.11 52-56+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8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16 ]
  • 小麦对白粉菌过敏性反应与H_2O_2及3种氧化酶活性变化的关系(英文)

    李映霞;余冬冬;喻大召;杨立军;郭佳佳;黄俊斌;

    [目的]研究小麦对白粉菌过敏性反应与H2O2及3种氧化酶活性变化的关系,为探讨小麦对白粉菌抗性生理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白粉菌菌株17(Bgt17)和菌株6(Bgt6)及小麦品种扬158为试验材料,测定H2O2处理的小麦叶片过敏性细胞数量及POD、PPO、SOD酶活性。POD活性测定参照Hammershmidt方法并加以改进,用0.05mmol/LpH值为5.5的磷酸缓冲液进行提取,以愈创木酚作为底物测定,以1minA470变化0.01为1个酶活力单位;PPO活性测定参照ConstableandRyan方法进行,用0.05mmol/LpH值为5.5的磷酸缓冲液提取,以儿茶酚为底物测定,以1minA525变化0.01为PPO活力单位;SOD活性的测定参照Levine等方法进行,用提取液(50mmol/LMet,0.1mol/LpH值为7.8的磷酸缓冲液,1mmol/L二硫苏糖醇(DDT))提取。测定SOD对氮蓝四唑(NBT)光还原的抑制率,以抑制NBT光还原50%为1个酶活力单位。[结果]乳突在亲和性与非亲和性组合叶表细胞形成的差异不大,非亲和性反应叶表细胞过敏性反应发生早且明显比亲和性反应多;接种Bgt17后不同时间及非亲和性组合中含H2O2的过敏性反应细胞频率明显高于亲和性组合;用5、10、20mmol/L抗坏血酸处理后,小麦叶片中过敏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15.0与30.0mmol/LH2O2处理后诱导亲和性反应小麦叶片中过敏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接种白粉菌后,小麦叶片中POD、PPO、SOD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非亲和性组合比亲和性组合3种酶的活性高。[结论]HO、PPO、SOD活性与小麦对白粉菌抗性存在一定相关性。

    2010年02期 v.11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4 ]

农业生物技术

  • 水稻PCR反应体系的正交设计优化及验证(英文)

    程芳艳;李春光;刘永巍;孟巧霞;张景龙;宋冬明;刘华招;孟昭河;

    [目的]筛选经济、稳定性好的水稻PCR反应体系,并检测所选体系在不同的基于PCR反应的分子标记中的通用性。[方法]以CTAB法提取的水稻叶片DNA为模板,应用L16(45)正交设计进行PCR反应体系优化。选用20μl体系的浓度梯度设计,对DNA模板浓度、dNTP、引物浓度、Taq酶、Mg2+浓度5个因素设计4个水平。先以1个SSR标记(MRG6102)对16个不同体系进行筛选。为了验证所选最优体系的稳定性,再选用6个SSR标记(RM213、RM207、RM208、RM155、OSM89、OSM91)对20个水稻品种(系)进行扩增;为检测除SSR标记以外的基于PCR反应标记的通用性,选用2个STS标记(OSR20、OSR32)及2个显性标记(Pibdom,Lys145)进行检测。[结果]16个不同处理组合均扩增出了清晰谱带,但扩增效果及PCR产量有差异。最经济、适用的体系为:20μl反应体系,20ng模板DNA,浓度150μmol/LdNTP,浓度0.2μmol/L引物,1.0UTaqDNA聚合酶,浓度1.5mmol/LMg2+,1×Taqbuffer,剩余体积用超纯水补齐。PCR扩增程序为:95℃预变性3min;94℃变性45s,48~55℃退火45s(不同的引物其最佳退火温度不同),72℃延伸1min(对于其他一些基于PCR反应的标记,如果预期片段较大,可以适当调整延伸时间到1.5min),共36个循环;72℃延伸7min;然后4℃保存。[结论]该研究确定了水稻PCR优化反应体系,该体系也适用于一些其他基于PCR反应的标记。

    2010年02期 v.11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85 ]
  • 优化反向PCR法分离转基因油菜外源T-DNA侧翼序列的研究(英文)

    杨坤;吴学龙;朗春秀;陈锦清;

    [目的]优化反向PCR(IPCR)条件分离油菜转基因外源T-DNA的侧翼序列。[方法]以单拷贝的转基因油菜FS4为研究材料,用SDS法和改良CTAB法(包括低温操作、增加酚氯仿的抽提次数以及延长低温沉淀时间等)提取转基因油菜总DNA,并进行酶切、纯化、自连接,再使用普通聚合酶与热启动高保真的ExTaqHS聚合酶进行两轮巢式PCR扩增,进行序列对比。油菜数据库比对搜索采用BBSRCBrassicaDB上WU-BLAST2.0工具,拟南芥数据库比对分析采用TAIR数据库中WU-BLAST2.0工具。为验证FS4转基因中T-DNA插入位点的真实性,根据序列比对分析结果在T-DNA插入位点的左右两端分别设计引物FS4-L与FS4-R。分别采用3对引物pS2/FS4-L、pA2/FS4-R、FS4-L/FS4-R同时对T1代转基因FS4杂合体和非转基因对照植株的基因组进行PCR验证。[结果]两轮巢式PCR扩增得到1个大小为4.0kb的片段,其序列与油菜数据库中BH652424和BZ044084两序列同源性分别高达97.8%和63.4%。根据序列比对结果设计特异引物对进行PCR验证的结果,也证明了FS4转基因油菜中T-DNA的确插入在该位点。[结论]优化后的IPCR条件能成功分离油菜转基因外源T-DNA的侧翼序列。

    2010年02期 v.11 65-68+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66 ]
  •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AFLP分析(英文)

    罗向东;戴亮芳;陈劲枫;王述彬;

    [目的]对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进行AFLP分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AFLP技术对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1A及其保持系21B进行分析,获得不育系21A特异扩增片段。将特异扩增片段回收测序并用BLASTn和BLASTX程序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检索和相似性比对。[结果]获得了不育系21A特异性扩增片段AA/CAG169,该片段中部分序列(位于122~158bp,AGAATTGGTA CGCAGTCTATGATGAGTCCTGAGTAAC,共37bp)是Penaeus monodon性别及生长性状相关的AFLP标记序列(AFE549M27.1)中串联重复序列;BLASTX和TBLASTX分析结果表明,该特异性片段的翻译产物与马铃薯的假拟gag-pol蛋白、假拟逆转座子蛋白、假拟逆转座子gag蛋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结论]特异性片段AA/CAG169的功能可能与逆转座子有关,表明其可能与育性密切相关。

    2010年02期 v.11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82 ]
  • 北京地区常见鼠尾草属植物AFLP亲缘关系分析(英文)

    杨建玉;陈洪伟;刘克锋;王红利;刘永光;王顺利;金珠理达;

    [目的]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北京地区鼠尾草属(Salviaspp.)植物的7个种23份样本进行亲缘关系分析。[方法]利用21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的稳定性好、多态性较高的6对引物(E+ATT/M+AC;E+ATT/M+GA;E+AAG/M+CTG;E+AAG/M+CCT;E+AAG/M+ACT;E+AAC/M+ACT)用于扩增北京地区鼠尾草属植物基因组DNA,反应体系分为两步:①梯度降温扩增。第1个循环为94℃,30s;65℃,30s;72℃,60s。以后每个循环的退火温度依次降低0.7℃,共13个循环;②普通扩增。94℃,30s;56℃,30s;72℃,60s;23个循环。扩增后采用6%聚丙烯酰胺凝胶和BG-Power3500型电源和DYC-20A型电泳槽,在恒功率60W的条件下电泳至溴酚蓝指示线刚刚跑出玻璃板。银染后在灯光下统计扩增条带数,构成二进制矩阵表。用NTSYSpc2.10e软件进行分析,采用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通过Treeplot模块生成聚类图。[结果]对23份鼠尾草属植物进行AFLP分析,得到367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59个,占总扩增位点的97.82%。在遗传距离为0.32的水平下,23份鼠尾草属植物样本归为7个组:一串红(S.splendens)组、蓝花鼠尾草(S.farinacea)组、朱唇(S.coccinea)组、雪见草(S.plebe-ia)组、丹参(S.miltiorrhiza)组、荫生鼠尾草(S.umbratica)组和罗马尼亚鼠尾草(S.officinalis)组。蓝花鼠尾草、朱唇、雪见草、丹参、荫生鼠尾草、罗马尼亚鼠尾草与一串红的亲缘关系依次增远;一串红种内,自选品种(系)与商品种亲缘关系较远。[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地区开展鼠尾草属植物的种间和种内远缘杂交提供理论参考。

    2010年02期 v.11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83 ]
  • 脂质体介导外源基因体外转染牦牛乳腺上皮细胞条件的优化(英文)

    田甜;李键;王中乾;

    [目的]优化脂质体介导外源基因体外转染牦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条件。[方法]通过胶原酶消化法和组织块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得到牦牛乳腺上皮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细胞角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以绿色荧光蛋白为报告基因,通过脂质体介导外源基因转染牦牛乳腺上皮细胞,统计在不同细胞融合度、脂质体浓度、脂质体与质粒的比例、转染时间下的转染效率,寻求最佳转染条件。[结果]采用胶原酶消化法,24h内细胞团块贴壁生长,纤维样细胞沿着细胞团块生长,后上皮样细胞爬出。上皮细胞与纤维细胞界限明显,细胞呈椭圆形,排列紧密,岛屿状生长。纯化至5代左右可得到较纯的上皮样细胞。采用组织块贴壁法,6d左右组织块周围出现细胞晕,有少量纤维样细胞生长;8d左右,上皮样细胞长出,并往外不断铺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试验组细胞角蛋白检测呈阳性,细胞质呈绿色,细胞核复染呈红色。牦牛乳腺上皮细胞在细胞融合度为81%~90%,脂质体的量为1.8μl,脂质体与质粒比例为2∶1,转染时间为4h时,转染效率最高。[结论]该研究可为乳腺生物反应器构建提供试验依据。

    2010年02期 v.11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4 ]
  • 青蒿鲨烯合酶cDNA的克隆与序列分析(英文)

    常晶;郭春华;尹永志;江明锋;喻麟;徐亚欧;郑玉才;

    [目的]对青蒿鲨烯合酶进行cDNA克隆,并进行其序列分析。[方法]根据GenBank上已发表的鲨烯合酶cDNA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提取青蒿细胞总RNA,运用RT-PCR扩增出鲨烯合酶基因。将其与pMD19-T载体连接,并通过DNAman、NCBI Blast、ExPASy ProtParam等工具,对克隆片段序列进行分析。[结果]SS基因全长1257bp,编码418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青蒿SS基因序列与人参、积雪草、金铁锁、大豆、辣椒、百脉根、远志、玉米、褐家鼠、小鼠以及人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77.21%、76.11%、75.66%、74.62%、73.83%、74.46%、73.03%、64.39%、52.22%、50.51%和50.12%;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9.43%、79.00%、75.84%、79.43%、77.27%、77.03%、66.03%、40.65%、40.19%和40.09%。由SS基因翻译出来的蛋白质分子量为47.8394KDa,理论等电点为8.57,无信号肽。疏水性分析表明,在400~417区域疏水性较强。跨膜区分析表明有3处跨膜区域,分别为170~186位的17个氨基酸、282~305位的24个氨基酸、387~407位的21个氨基酸。通过NCBI的BLAST程序分析指出,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含有Trans_IPPS_HH的保守区域,也具有与Mg2+结合有关的活性中心——富含天门冬氨酸的区域(DXXDD)。2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结论]青蒿鲨烯合酶cDNA的成功克隆,为进一步研究SS基因结构、基因表达与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0年02期 v.11 80-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2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64 ]
  • 水稻ISA1基因的克隆与分析(英文)

    方结红;张明洲;刘军;王雪艳;孙传信;

    [目的]克隆水稻ISA1基因,分析ISA1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不同灌浆期胚乳中的表达情况。[方法]以粳稻品种日本晴为试验材料,胚乳总RNA提取参照Bioteke公司植物多糖多酚总R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用琼脂糖凝胶和Nano-drop检测RNA纯度和浓度。完整性和纯度较好的RNA样品逆转录合成cDNA第1链。根据已发表的水稻ISA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IsoaF1和IsoaR1,用于扩增包含全长ORF在内的ISA1cDNA序列。利用TakaraLAPCR试剂在25μl的体系中进行PCR反应。目标片段经切胶回收后连接到pGEM-Teasy载体,转化后进行测序鉴定。利用DNAstar进行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比对,基因结构与染色体定位分析采用Gramene数据库,核酸和蛋白质序列BLAST检索采用NCBI数据库。利用ClustalW比对和NJ方法在MEGA4中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半定量RT-PCR分析ISA1基因在水稻不同组织(叶、根、茎和胚乳)以及在不同灌浆期胚乳(灌浆3~24d)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水稻淀粉去分支酶1cDNA序列ORF编码811个氨基酸残基ISA1基因位于第8号染色体,由18个外显子组成;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水稻ISA1基因与其他物种已发表的ISA1基因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在66.8%~83.0%和69.0%~82.5%,且与大麦、小麦等物种亲缘关系最近;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ISA1基因在叶、根、茎中不表达,在灌浆期12d胚乳中的表达量最大。[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ISA1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2010年02期 v.11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5 ]
  • 3个地理居群泥蚶核糖体DNA ITS区的RFLP分析(英文)

    戴伟;郭永军;王晓梅;谭照君;

    利用PCR-RFLP方法对3个地理居群泥蚶的核糖体DNAITS区进行分析,从分子水平探讨三者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在选用的6种限制性内切酶中,BstHHI、HaeIII和Sse9I为多态性的限制性内切酶,MspI、RsaI和TaqI为单态性限制性内切酶。对酶切图谱进行数理统计后发现宁波海区泥蚶群体内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值为0.0017,温州海区泥蚶π值为0.0016,而莆田海区泥蚶π值为0.0011,说明宁波海区泥蚶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最大,温州海区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次之,莆田海区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最小。对所有酶切图谱的复合单倍型进行统计,共发现10种复合单倍型,其中宁波海区泥蚶群体内所含的复合单倍型类型最多为7种,其他2个海区均为6种,进一步证实宁波海区泥蚶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最大。另外,通过比较发现每个地理居群都有其特有的复合单倍型,如ABBABA型和BAABAA型复合单倍型是宁波海区泥蚶样本特有的,AAABBA型复合单倍型是莆田海区泥蚶样本特有的,温州海区泥蚶样本则具有AAACAA、BCAABA2种特有的复合单倍型。依据3个地理居群泥蚶间的净遗传距离Pnet值及聚类分析结果可知,莆田与温州海区泥蚶间亲缘关系最远(Pnet=0.0008),宁波与温州海区泥蚶间亲缘关系最近(Pnet=0.0003),宁波与莆田海区泥蚶间亲缘关系介于以上二者之间(Pnet=0.0004)。

    2010年02期 v.11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94 ]

农业信息

  • MAPGIS在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件制作中的作用(英文)

    刘秀英;熊建利;史国安;苗艳芳;

    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存在许多技术上的不足,因此GIS技术被引入基本农田的管理与保护工作中。以盐亭县金孔镇的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件制作过程为例,详细介绍了MAPGIS在基本农田布局图的制作过程中的作用。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件的制作包括底图制作和基本农田布局图制作,后者又由调整、补划基本农田,对地类进行标准,表格上图,图廓整饰和图件输出5部分组成。其中,MAPGIS软件可以通过图像处理模块图像分析中的镶嵌配准功能对原图的扫描图进行精校正;MAPGIS可以利用地类的属性数据对各个地类进行自动标注,极大地提高作图效率;通过MAPGIS的辅助编辑系统可以直接读取EXCEL文件,将EXCEL文件中的表格自动导入系统,完成表格制作。MAPGIS输出系统还可完成图件输出。一般先将矢量数据分色光,栅化处理,然后再发送到打印机,以提高打印质量和速度。打印时应在MAPGIS排版输出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参数设置。由此可见,GIS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制图效率,解决了基本农田保护规划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2010年02期 v.11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8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2 ]
  •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土壤含水量传感器标定方法(英文)

    杨敬锋;李亭;卢启福;陈志民;

    土壤含水量时空变异对作物生长、农田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为了克服TDR-3土壤水分传感器输出电压的非线性缺点,提高土壤含水量数据采集以及计算效率,该研究将TDR-3土壤水分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结合,提出了土壤水分含量的RBF神经网络标定方法。以20个带标号的水杯作为承载砖红壤土和水的载体,对其中的样本进行数据采集,经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为验证标定算法的准确性,同时列举出以土净重、加水质量、水分含量TDR-3测量值为属性,以测试水土比值为目标训练样本,以RBF神经网络为标定算法的拟合结果。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试验结果,以散点图方式分别展示水分含量TDR-3测量值与实际水土比的TDR-3土壤水分含量曲线;水分含量TDR-3测量值与RBF神经网络拟合水土比的RBF神经网络拟合土壤水分含量曲线;以及实际水土比与RBF神经网络拟合水土比的散点图。为验证RBFNN拟合水土比值的相关性,引入皮尔逊相关系数。5次试验,得到5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9745,0.9832,0.9798,0.9804及0.9789,都接近于1,说明真实测试数据与拟合数据相关性很强,且为正相关关系。可见,该法能取得较好的标定效果,并且简单、实用、可行,为土壤含水量的实时监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2010年02期 v.11 14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73 ]
  • 基于全信息理论的农业信息检索系统(英文)

    吴启明;

    通过分析语法、语义、语用信息,建立了基于全信息的农业信息检索系统ACIS。该系统的框架:①信息采集模块。主要负责网络信息采集,可以是WEB表层数据,也可以是deepweb数据,相当于搜索引擎中的网络蜘蛛;②信息抽取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信息抽取。抽取过程要根据全信息知识库中的语用感知信息和语用施效信息进行具体事件的抽取。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放入资源数据库,这是与传统信息检索系统最主要的不同之处。通过测试,ACIS系统充分考虑了用户需求,建立在语法、语义、语用的基础之上,对检索环境和目标有一定理解,能更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指导用户的检索过程。

    2010年02期 v.11 143-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7 ]

农艺

  • 我国野生稻资源保护研究进展(英文)

    张金伟;谢建坤;万勇;

    近20年来,野生稻的生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我国野生稻资源不断减少。为此,学者们对野生稻资源的保护措施进行了大量研究。野生稻原位保护也叫原生境保护,是指在野生稻原始生态环境下,采取一定的人为设施就地保存和保护野生稻种质的方法。这是一种动态保护,其主要目标是保护物种或居群的进化和适应的潜在能力。但是原地保护涉及到自然保护区管理经济开发和自然保护间的矛盾、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有人提出异位保护的方法。异位保护是对野生稻遗传资源的一种静态保护,其目的是在于尽可能完整地保存遗传资源在其原产地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组成。异地保护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科学决策,但异地保护也有不足之处,如不利于遗传进化和多样性的发展,还可能由于遗传飘移和基因重组等原因,使野生稻有潜在利用价值的基因受到破坏或丢失。也有人认为应采用原位保护和异地保护相结合的方法保护野生稻。

    2010年02期 v.11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2 ]
  • 施有机肥对水稻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英文)

    邓文;青先国;杨玉;

    [目的]比较和分析施不同有机肥对水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差异,探讨可能的影响机制,为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提高水稻抗倒性和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鸡粪(A1)、烟秆(A2)、菜籽饼(A3)、沼渣(A4)共4种有机肥处理。鸡粪、烟秆、菜籽饼、沼渣含氮量分别为1.32%、0.45%、4.58%、1.46%,各小区均按纯氮150kg/hm2折施相应有机肥,不另施N、P、K化肥。研究4种不同有机肥对高档优质晚稻玉针香生育后期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于乳熟期(MS)、蜡熟期(WS)、成熟期(RS)对各小区进行田间单株抗折力测定。测定时,借助水平仪和自制的辅助架,在稻株距地面20cm高处,采用植物倒伏测试仪垂直于稻株茎秆向前推压,将稻茎压弯至45°倾角处,此时,倒伏测试仪自动记录最大的压力值,即水稻单株抗折力(RPPP)。测定单株抗折力后,每小区取有效分蘖数最接近平均值的2个单株,在室内将每个单株分别装袋,于105℃烘箱中杀青15min,然后在80℃烘箱中烘至恒重,分别测定各单株的生物量,取平均值为单株生物量的表型值(BPP)。于乳熟期、蜡熟期、成熟期进行田间表观倒伏率测定,表观倒伏率=各小区倒伏(植株倾斜角度大于45°)植株数/小区总株数。成熟期每小区选有代表性植株5株风干后,在室内分别考查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用水选法)等产量性状。根据乳熟期、蜡熟期、成熟期测定田间单株抗折力时,数计的各小区有效分蘖数,取平均值作为各小区的有效穗数。在此基础上,计算各小区理论产量。收割时每小区去除3行边行后单收单晒,计算单位面积产量,各重复总计后平均折合实际产量。[结果]施有机肥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的效果依次为沼渣>鸡粪>菜籽饼>烟秆,沼渣、鸡粪处理的倒伏指数比菜籽饼、烟秆处理低10.11%~34.16%;烟秆肥处理下,玉针香于乳熟期开始倒伏,其他处理则于蜡熟期开始倒伏;倒伏指数与单株抗折力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株生物量、株高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对易倒伏性贡献最大的因素为单株生物量,对抗倒伏性贡献最大的因素为单株抗折力;施不同有机肥对玉针香生育后期的株高影响差异不大,单株生物量上升主要集中在蜡熟期到成熟期。[结论]鸡粪和沼渣肥处理对水稻的增产效果优于菜籽饼和烟秆肥,提高产量的主攻方向是增加千粒重。

    2010年02期 v.11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194 ]
  • 干旱绿洲区不同灌溉量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英文)

    杨永龙;钱莉;刘明春;刘惠兰;

    [目的]研究干旱绿洲区不同灌溉量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确定在干旱绿洲环境下农田水分的有效利用措施和合理灌溉指标,为节水技术的开发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将试验地分成5个小区,T1~T4区代表不同的灌水处理,T5区为传统自然灌水作为对照。T5区全生育期实际灌水总量实测合计为132.5m3,T1~T4区灌水量标准分别是2490、3000、4005、4995m3/hm2,头水灌占总灌溉水量的25%,二水和三水占30%,四水占15%。测定不同生育期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含量、千粒重以及生育期内水分的利用效率。[结果]小麦孕穗期、抽穗期及开花期为水分敏感期,其灌水量不能低于总灌溉量的60%;全生育期内分4次浇灌较适宜;适度水分亏损有利于灌水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水分补充不足将加剧土壤深层水分的损耗;当灌溉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小麦产量不再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1hm2需6000mm灌水量可以作为干旱绿洲区春小麦用水的一个优化指标。

    2010年02期 v.11 102-105+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76 ]
  • 外源甜菜碱对盐胁迫下2种南瓜幼苗生长的影响(英文)

    李卫欣;姚太梅;王鹏;陈贵林;霍书新;

    [目的]探讨甜菜碱与不同南瓜耐盐性机制之间的关系,明确甜菜碱在耐盐生理中的作用机理。[方法]以黑籽南瓜和青栗南瓜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外源甜菜碱(GB)对浓度300mmol/LNaCl胁迫下2种南瓜幼苗细胞膜透性、MDA和根系活力的影响。渗透率以相对电解质渗透率表示;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MDA含量;根系活力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还原法测定;叶绿素含量采用无水乙醇和丙酮(1∶1)混合液提取法。[结果]在合适的浓度下,外源甜菜碱能降低盐胁迫下2种南瓜幼苗叶片质膜透性,抑制膜质过氧化产物MDA的积累,提高植物的根系活力。[结论]甜菜碱处理盐胁迫下的南瓜幼苗能够降低盐胁迫对细胞膜的伤害,缓解盐害,提高南瓜幼苗的耐盐性。

    2010年02期 v.11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64 ]
  • 宁夏南部山区温室冬茬茄子产量的水·肥耦合模式研究(英文)

    刘根红;李建设;

    [目的]研究宁夏南部山区温室冬茬茄子产量的水、肥耦合模式,为宁夏南部山区设施农业蔬菜规范以及节本增效栽培提供参考。[方法]运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影响宁夏南部山区日光温室冬茬茄子产量的主要栽培因素灌水量、施N量、旋K量进行了数学模拟。从移栽到开花灌水量为总灌水量的1/8;从开花到门茄形成灌水量为总灌水量1/8,以后为3/4;N肥与K肥1/4用作底肥,3/4追肥,P肥一次性做基肥。[结果]3因素对冬茬茄子产量作用效果明显,水分和钾素对茄子产量总体表现为负效应,氮素表现为正效应,3因素对茄子产量主效应影响大小顺序为钾素>氮素>水分;单因素效果表明当灌水量为小于8520m3/hm2时,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茄子产量逐渐增加,当灌水量为8520m3/hm2时,产量最高,为159253.5kg/hm2,之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茄子产量逐渐下降;当施N量小于900kg/hm2时,随着施N量的增加,茄子产量显著增加,当施N量为900kg/hm2时,产量最高,为158782.5kg/hm2,之后随着施N量的增加,茄子产量逐渐下降;当施K量小于712kg/hm2时,随着施K量的增加,茄子产量逐渐增加,当施K量为712kg/hm2时,产量最高,为160195.5kg/hm2,之后随着施K量的增加,茄子产量显著下降。[结论]南部山区日光温室冬茬茄子产量大于151105.5kg/hm2时,3因素的推荐指标为灌水量7500~8000m3/hm2,施N量900~950kg/hm2,施K量850~900kg/hm2。

    2010年02期 v.11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2 ]

资源与环境

  • 青海高寒农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研究(英文)

    李月梅;

    利用有机碳密度分组法,研究了青海省高寒农区退耕还林(草)前后4种土地利用方式(农田、人工林、林草间作、原生样地)下的土壤总有机碳、轻组含量和轻组有机碳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林草间作>原生样地>人工林>农田,其含量分别为2416.78、2167.08、1556.20、1137.08g/m2,林草间作与人工林、农田2组样地间差异显著(P<0.05);土壤轻组有机碳由高到低依次为原生样地>林草间作>人工林>农田,其含量分别为403.95、368.27、232.21、130.14g/m2,原生样地与人工林和农田间差异显著(P<0.05);比较轻组含量,其序列依次为原生样地>林草间作>人工林>农田,其含量依次为19.25、16.45、10.01、6.66g/kg。原生样地的开垦会导致土壤总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下降,而农田退耕为林草间作和人工林后有利于土壤固碳能力的增加。退耕后形成的林草间作样地的土壤总有机碳较农田增加了112.54%,人工林较农田增加了36.86%;轻组有机碳则分别提高了210.4%和182.98%。因此,可以认为在干旱少雨的青海高寒农区,退耕还林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改善当地水土流失现状,更能提高土壤固碳能力,使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效益同时得到提升。

    2010年02期 v.11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01 ]
  • 山东省太阳辐射及其光热生产潜力评估(英文)

    王建源;赵玉金;陈艳春;冯建设;

    为科学评估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光热潜力变化,根据1971~2007年山东省辐射、日照及温度资料,在与前30年(1971~2000年)平均值相比较的基础上,统计分析2001年以来太阳总辐射、日照时数、光合有效辐射和光热生产潜力的变化情况,并应用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方法对变化趋势进行检验。结果表明:2001~2007年,山东省年总辐射比前30年平均减少72.3MJ/m2,标准变化量M为-1.75,整体呈下降趋势;年日照时数平均减少231.4h,标准变化量M为-4.21,呈下降趋势;年光合有效辐射平均减少36.1MJ/m2,呈下降趋势;年光热生产潜力平均增加2397.6kg.hm2,M为1.18,呈上升趋势;尽管总辐射有减少的趋势,但由于温度增加的比较明显(M为3.65),且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温度起主导作用,光热生产潜力仍呈增加的趋势。

    2010年02期 v.11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46 ]
  • 鄱阳湖三江口柱状沉积物氮的垂直分布特征(英文)

    王毛兰;艾永平;周文斌;

    用重力型柱状采样器分别在赣江南支入湖口、抚河入湖口、信江西支入湖口和3条河流汇合后的湖区进行柱状沉积物采集。每个采样点沉积物柱芯20~30cm,在现场根据沉积物沉积特点按1~5cm间隔分截,分截好的沉积物样品用聚乙烯袋分装密封,带回实验室于-20℃冷冻保存。沉积物有机质(TOM)的测定参照《土壤农化分析》中方法进行。取风干样品用KCl浸提,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上清液NH4+-N的含量;CaSO4浸提,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上清液NO3-N的含量;取风干泥样研磨至200目,用德国元素分析系统公司VARIOMACROCNS元素分析仪测定其总氮(TN)含量,研究鄱阳湖三江口柱状沉积物中各形态氮的垂直剖面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柱状沉积物中TN随深度变化范围为480.0~1900.0μg/g,其含量随深度变化表现为3种分布类型:随深度逐渐减小型、随深度逐渐增加型和两端含量低中间高型。NH4+-N含量变化范围为8.7~37.1μg/g,NH4+-N在沉积物中的含量随深度增加呈总体增加趋势;NO3-N含量较低,其变化范围为0~15μg/g,随深度变化其含量变化不明显。其中,NH4+-N与TOM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NH4+-N与NO3-N以及TN与TOM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2010年02期 v.11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64 ]
  • 东北地区土壤湿度的诊断分析(英文)

    李琛;沈新勇;李伟平;

    采用EOF法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22年间(1981~2002年)平均土壤湿度(10~100cm层)的垂直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土壤湿度的变化在小兴安岭至牡丹江这块区域以及松嫩平原的南侧这2块区域最为突出,深层土壤湿度受外界影响比表层弱,两者表现出反位相。1981~2002年这段时间内,东北地区表层(10~60cm)土壤湿度呈现下降趋势,而深层(60cm)以下呈现上升趋势,东北地区各年土壤湿度的垂直结构各有不同,降水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因素之一。东北地区各个站点土壤湿度的垂直结构和变化特征也有很大区别,除了降水,积雪、地温等因素也会影响土壤湿度的变化。

    2010年02期 v.11 159-163+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9 ]
  • 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变化研究(英文)

    李仕华;贺军奇;赵宝峰;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变化。[方法]在4个田间试验小区布设间距为2m的3个点,使用人工手钻,钻成深度200cm、孔径44.3mm的探管孔。1试验小区不灌水,2试验小区灌水量为0.02999m3/m2,3试验小区灌水量为0.08996m3/m2,4试验小区灌水量为0.05997m3/m2,灌水方法采取畦灌。利用时域反射仪,对不同灌水定额入渗的土壤含水率进行测定。时间上,探测土壤含水率时间为灌水后4、20、28和44h;深度上,探测深度间距分别设为180、160、140、120、100、90、80、70、60、50、40、30、20、10cm。结合土壤质地特性,分析不同灌水定额下的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变化的曲线特征。[结果]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变化因灌溉水量不同而不同。①不灌水时,0~7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9.88%;70~100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大,达17.00%;100~120cm土层含水率达25.00%;120~18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24.45%。②灌水量为0.02999m3/m2时,0~30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大,达30.00%;30~60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下降,降至25.00%;60~18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25.00%。该灌水定额适合农田灌溉节约用水。③灌水量为0.05997m3/m2时,0~30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大,达26.00%;30~10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32.50%,120~180cm土层土壤含水率恢复到未灌溉前状态。该灌水定额对农田节水和保墒具有重要意义。④灌水量为0.08996m3/m2时,0~18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25.86%。该灌水定额不利于农田灌溉节约用水。[结论]该研究结果对经济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02期 v.11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70 ]
  • 模拟农药莠去津在原状土柱中的运移(英文)

    魏建辉;管仪庆;夏冬梅;张丹蓉;

    [目的]研究莠去津在原状土柱中的运移,判断其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及其对地下水的危害性。[方法]在相隔依次为6.5、8.5和6.5m的A、B、C、D4个地点的20~73cm深处,采集直径为25cm的原状土柱。土柱上端用马氏瓶供水,进水水头稳定保持在土柱土壤表面上2cm处。土柱底部以透水金属盘承托,金属盘中心为出水口。用量为大约10倍孔隙容积的去离子水饱和土柱,随后向其投放含不同质量浓度的莠去津和溴化钾溶液,用溴化钾作示踪剂来标记土柱中水分的运动。用CXTFIT软件模拟莠去津的穿透曲线、率定吸附和降解参数,并与批次试验所得相应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莠去津到达约53cm深土柱底部的浓度可达到初始浓度的20%~42%,说明其弱吸附和弱降解使得其污染浅层地下水的可能性很大。土壤的渗透性影响土壤水分运动,是影响莠去津运移的重要因素。CXTFIT的两区和两点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莠去津的穿透曲线,4个原状土柱中平均不可动水体含量约为7%。两点模型拟合效果更好,主要表现在穿透曲线的尾部。据此推测莠去津的非平衡运移部分可描述为化学非平衡。[结论]土柱试验和批次试验得到的吸附参数和降解参数都存在空间差异,但是基本处于同一数量级。因此,如果试验条件控制得当,可以结合土柱试验和批次试验的结果进行大尺度莠去津运移模拟和预报。

    2010年02期 v.11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03 ]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原喀斯特洼地土壤主要特性的影响(英文)

    张喜;连宾;尹洁;刘延惠;崔迎春;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原喀斯特洼地土壤主要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1∶10000地形图对特定高原喀斯特洼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划分与归类,分层取样分析土壤剖面特性、理化性质变化。耕地(含坡耕地、退耕地)土壤按耕作层与底土层,其他按淋溶层与淀积层记录土壤剖面特征,土壤取样点包括样地对角线的1/2、1/4部位计5点,如土壤取样点岩石裸露可适当位移,同层土样等量混合,带回室内分析。土壤样品相关指标分析执行国家林业局行业标准,数据分析使用SPSS11软件。[结果]土层(A+B层)厚度的变化趋势为坡耕(退耕林)地>天然林地>人工林地>灌木林地,土壤剖面特征、水源涵养、颗粒组成、土壤肥力与肥力有效性的相关指标在不同利用方式间发生了相似或相异的规律性变化。土壤综合质量指数的变化趋势为耕地>退耕林地>坡耕地、天然林地>人工林地。耕地土壤综合质量最高,是自然成土和人为经营的结果。3~5年的退耕林地土壤综合质量高于坡耕地,表明造林措施是改善喀斯特洼地坡耕地土壤质量的有效手段。天然林土壤综合质量高于人工林地,这为利用"近自然经营"技术改善喀斯特洼地土壤质量提供了依据。[结论]该研究可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生物治理、土壤质量演化的生物学控制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2010年02期 v.11 173-17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93 ]
  • 河蚌滤水率对环境氨氮浓度的响应(英文)

    葛长字;秦耿;彭小经;

    在水温和水体悬浮颗粒物浓度保持相对恒定的条件下,在静水系统中,利用半现场实验法,研究了不同体重(以软组织干重计算)的河蚌在4个外界水体氨氮水平下的滤水特征,其中,氨氮浓度依靠河蚌自身排泄和逐步添加氯化铵获得。结果表明,在固定的氨氮水平下,单位体重滤水率Fr随体重w增加而下降;在试验的体重和氨氮浓度(n)范围内,体重和氨氮浓度对河蚌耗氧均具有主效应,且产生交互效应,单位体重滤水率的自然对数y′=lnFr=0.90±1.29-1.91±0.74lnw-0.51±0.45lnn+0.57±0.40lnnlnw-0.07±0.07wlnn,表明在试验范围内,滤水率随氨氮浓度和体重的增加而降低,而体重和氨氮浓度的交互效应对河蚌滤水率产生增益效应。

    2010年02期 v.11 179-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9 ]
  • 寒地水稻保护性耕作对稻田土壤生理生化状况的影响(英文)

    汪秀志;钱永德;张德远;刘崇文;刘丽华;吕艳东;郑桂萍;

    [目的]从耕作的角度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土壤,防止土壤肥力退化,维持地力,改善稻田生态环境,提高稻田土壤的生产力。[方法]以水稻垦鉴稻10为材料,采用保护性耕作和常规耕作方式种植。保护性耕地作为处理区,实施留茬带状分层旋耕,苗带全层施肥、免除水整地,处理区的基肥和分蘖肥随耕作过程集中施于苗带,全层混拌,其余作业与常规耕作相同;以常规耕作作为对照,常规耕作按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规范实施,保护性耕作和常规耕作均设6个肥量梯度,N∶P2O5∶K2O5=2∶1∶1。保护性耕作区70%氮肥用作基肥,20%用作穗肥,10%作粒肥。常规耕作区氮肥分配比例为基肥∶蘖肥∶穗肥∶粒肥=4∶3∶2∶1。处理及对照磷肥全部作基肥施入,钾肥按基肥∶穗肥=7∶3施入。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6个小区间用PVC波纹塑料板做埂分隔,单排单灌。保护性耕作采用宽行行距40cm,窄行行距20cm,穴距12cm;常规耕作行距均为30cm,穴距12cm。研究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和常规耕作下土壤根系量、土壤理化性状、土壤酶、秸秆分解率、土壤温度及微生物变化的规律。用环刀法测土壤容重,并进一步求得孔隙度。碱解氮用碱解扩散法,有效磷先用浓度0.5mol/LNaHCO3浸提,后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钾测定先用NH4OAc浸提,再用火焰光度计测定。[结果]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在旋耕部分根量占绝对优势,同时可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速效养分,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分别比常规耕作高5.39%、14.52%、8.33%,蔗糖酶活性比常规低32.82%,表层、全耕层、深层秸秆粗分解率分别比常规耕作高11.71%、4.96%和9.10%,总细菌量大量增加,土壤温度明显改善。[结论]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方式为黑龙江垦区农业生态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0年02期 v.11 183-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7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30 ]
  • 酞酸酯污染对土壤脲酶与磷酸酶的动态影响(英文)

    高军;

    [目的]为酞酸酯类化合物污染土壤的生态毒理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室内模拟污染土壤,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2种酞酸酯类化合物对农田土壤脲酶与磷酸酶活性及其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动态影响。土壤脲酶活性测定采用靛酚蓝比色法,土壤磷酸酶测定采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根据Michaelis-Menten方程,采用Lineweaver-Bruke双倒数法变换,以1/V对1/[S]作图,求出截距Km/Vmax和斜率1/Vmax,从而计算出Km和最大速度Vmax。[结果]较高土壤处理浓度的DBP与DEHP对脲酶和磷酸酶均表现明显的抑制效应,其抑制作用有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加强的趋势,酶活性的恢复也受DBP与DEHP污染程度影响,此外脲酶活性受DBP与DEHP影响程度大于磷酸酶。较高土壤浓度的DBP与DEHP对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的抑制效应短期内难以消除,且DBP与DEHP对其影响程度与化合物本身的结构性质有关,在同等污染浓度下DBP对2种酶的影响较DEHP明显。即:高浓度的DEHP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较DBP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对2种酶的Km与Vmax以及Vmax/Km等动力学参数分析表明,随土壤污染程度增加,DBP与DEHP降低了酶促反应速率、酶与底物亲和力以及酶促反应初速度。[结论]2种酶活性变化能反映DBP与DEHP在土壤中的污染程度,但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较酶活性变化更宜作为DBP与DEHP污染土壤的生态毒理评价指标。

    2010年02期 v.11 1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81 ]

植物保护

  • 蒿属植物提取物对棉花枯萎病菌和红腐病菌的抑制活性研究(英文)

    郭艳;潘月敏;高智谋;王坤;彭梅;曹舜;

    在实验条件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以棉花枯萎病菌、棉红腐病菌为供试菌,对茵陈、黄蒿、艾蒿3种蒿属植物提取物的抗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3种蒿属植物提取物对棉花枯萎病菌和棉花红腐病菌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其中尤以艾蒿提取物的抗菌活性强而稳定,48~96h对上述两病菌的菌丝抑制率均达80%以上;试验还比较了不同提取溶剂提取物的抗菌活性,发现提取物的抗菌活性随浓度的增高而增强,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性;极性小的丙酮所得到的艾蒿提取物抗菌活性明显强于乙醇提取物,前者的EC50为1.4785mg/L,后者的为3.2090mg/L。间歇振荡法、超声波法、冷浸法提取物对供试菌的72h菌丝抑制率分别为84.34%、84.56%、88.70%,可见同种溶剂不同提取方法所得提取物抗菌活性基本一致。

    2010年02期 v.11 128-13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78 ]
  • 东北地区人参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的研究(英文)

    陈曦;孙晓东;毕思远;吕国忠;

    [目的]了解人参根际土壤中的病原真菌种类及其分布规律。[方法]于2008和2009年的5~10月间,选取辽宁省的桓仁县、吉林省的集安市和抚松县3个地区人参产地的林下参、棚下参和农田参生长地作为主要的采样地,采用"之"字形采样法采集土壤样品200余份。采用土壤稀释平板法,将样品分别稀释至10-3、10-4、10-5倍;采用土壤平板法,称取0.005g的土壤样品,与孟加拉红培养基混合均匀。分离培养时,置于25℃恒温箱中培养5~7d;对菌种进行纯化时,将Fusari-um转移至SNA培养基上;将Penicillium和Aspergillus转至CA、CYA、MEA培养基上,置于恒温箱25℃光暗交替培养。将其他真菌转至PDA培养基上进行标准培养。对分离获得的真菌菌落进行纯化培养,在显微镜下观察真菌形态特征并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该研究共分离和鉴定出22属33种真菌,其中在桓仁地区分离出15种真菌,在集安地区分离出17种真菌,在抚松地区分离出13种真菌。人参生长的环境条件对人参根际土壤真菌种群的组成、数量及多样性分布均有一定的影响。三地人参根际土壤真菌的优势种群为青霉、木霉及镰孢菌。集安市人参根际土壤真菌的优势种群为青霉,桓仁县优势种群为木霉。从生态学研究结果来看,集安市多样性指数(2.2794)和丰富度指数(3.5054)均高于桓仁县和抚松县,表明其生态环境适于较多生物类群生长。但集安市人参根际土壤真菌的均匀度最低(0.8045),说明其分布并不十分均匀。抚松人参根际土壤真菌的均匀度最高(0.8707),说明该地区该种复合栽培方式人参根际土壤真菌种群趋向稳定。桓仁地区各项指标居中,说明林下栽培的人参气候冷凉湿润、四季分明,真菌的物种丰富度、个体数、多样性指数都趋于稳定,这也体现了地貌、土壤综合作用的结果。[结论]该研究为科学和有效地防治人参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0年02期 v.11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93 ]
  • 普洱茶醇提物对几种植物病原菌抑菌活性的研究(英文)

    王勇;李俊凯;张莉萍;杜铁钢;方祖凯;

    [目的]研究普洱茶醇提物对几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为普洱茶在农业病害防治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研究普洱茶醇提物对水稻纹枯病、西瓜枯萎病、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4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菌丝生长抑制率=(对照组菌丝生长直径-处理组菌丝生长直径)/(对照组菌丝生长直径-菌饼直径)×100%。[结果]普洱茶醇提物对水稻纹枯病菌、西瓜枯萎病菌、棉花枯萎病菌和棉花黄萎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水稻纹枯病抑制作用最好,其EC50为1435.5mg/L;对棉花枯萎病的抑制作用最小,其EC50为3013.0mg/L。[结论]普洱茶醇取物在植物病害防治和新型杀菌剂开发方面具有潜在功能。

    2010年02期 v.11 137-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83 ]

农业经济

  • 基于logit模型的农户有机肥施用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山东为例(英文)

    刘梅;杜丽丽;张晓;

    我国目前化肥施用过量,有机肥施用严重不足,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土壤肥力下降,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笔者2008年对山东省200个农户的调查建立了logit模型,对山东地区农户有机肥施用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农户有机肥施用的因素主要有非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系数为负值)、对增施有机肥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系数为正值)、确定单位耕地面积有机肥施用量是否有困难(系数为负值)等。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引导农户增施有机肥的相关政策建议:①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农民合理施用有机肥;②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农民合理施肥以及其他可持续农业技术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③通过土地合理流转,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④对施用有机肥的农田给予补贴;⑤加强有机肥的科研工作和管理工作,如农村垃圾的分类收集与处理、饲料添加剂的质量控制等。积极探索和推广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模式,特别是加快秸秆还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绿肥生产,同时对于生产商品有机肥的企业,国家应给予扶持。

    2010年02期 v.11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9 ]